在微博上无意看到这样一个提问:你觉得工作上,有年龄歧视吗?评论众说纷纭,其中一人的回答让我感触颇深。他说:超过35岁你再出去找工作试试。
耶鲁研究员李文逊曾说,35是明显的中年危机期,也是职场大多数人最纠结、敏感的年龄。
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这个年龄以上的中年群体都处于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的人生阶段,虽然经验丰富、阅历十足,但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,他们学习工作能力强、更有干劲且人工成本较低,显然让中年群体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。
具化到工作中,它意味着投递求职简历时可能会收到“年龄不合要求”的拒信…也可能意味着,哪怕已经做到了大公司的高管,也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…这个年龄段的大多数人,都在经受着职场中年危机。
什么是职场中年危机?
它也称灰色危机,指职场中人的薪酬期望与自身能够创造的价值之间发生了矛盾。本来随着工作经验的提升工作能力应当越来越强,但结果却是被裁或者面临着被裁的风险。
在现实生活中,遭遇职场中年危机的人比比皆是。
今年五月,甲骨文中国裁员1600人的新闻震惊网坛。作为世界顶尖的互联网公司,甲骨文在中国只有5000名员工。这般裁员,让一些年过35的“中年”程序员无所适从。
职场中年危机的到来,突遭的失业、突增的财务压力,足以把一个人压垮。
像之前42岁中兴员工欧某的跳楼事件就是如此,他的前半生,是典型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。而他的后半生却因为中年职场危机到来的无所适从,伴随那声巨响,一切化为烟云。
然而,中年危机并不会只让人走下坡路,也可能是生命全新阶段的开始。
徐峥的中年危机比常人来得更早,20岁时严重脱发,这也让他深感自卑。后来他选择把头发剃掉,人生也开始发生变化。从《泰囧》到《我不是药神》,让观众看到了他全新的蜕变。他的“中年危机”也成了创作灵感的来源。
“我好像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,一个全新的我,我就感觉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精神过。我似乎看到了某一种光芒,这种光芒不是我头皮散发出来的,而是在我身体里,真实存在的,而我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。”
职场中年危机不可避免,好与坏都由自己决定,或成长,或奔溃。它如同一把双刃剑,一面会把你割疼,拉你沉沦;另一面会赐你力量,助你重生。每一个在职场中历练沉浮的人都要有趋利避害的智慧。
具体要怎么做呢?
职业规划:未雨绸缪,以积极的心态应对
在《朱子家训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宜未雨而绸缪,毋临渴而掘井。
等到口渴才开始挖水井,这就已经太迟了。凡事都应该未雨绸缪,在还没有下雨的时候将房屋修缮好,这样才不会淋到雨。
同样的道理,面对职场中年危机,解决的最好办法,就是提前做好职业规划,做出预判,设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,然后努力地做好应对准备。如果事先没有一点准备,到时候很可能会惊慌失措,没有还手之力,最后只有挨打的份。
就像北野武在《虚伪的真心话》里说的:“人生并不像四季那样分明,40岁的相扑就算老,但50岁的政客会被称之为菜鸟,很难确切区分多少算是老人,我们必须自己决定老了没有。”
因此,未雨绸缪,以积极的心态应对,是面对职场中年危机的有效手段。
能力规划:以“可变”应万变。
据网上一项统计显示,职场中年危机到来的大多源于学习动力的下降,从而导致竞争力的降低以及可取代性的提高。
科技瞬息万变,后生亦可畏。只有在最初做足“可变”的准备,提高自己的不可取代性,才能应对这万变的时代。
而“可变”的就是自身的能力。
分析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需要哪些能力,然后根据这些信息,去做好自己的能力规划,并使其一直提升。只有这样,当职场危机来临时,才能临危不惧,毕竟“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”。
职业生涯的战场随时可以转化,而能力则是这条路上不变的护城河。
就像沃伦.巴菲特一样,即使今年89岁的高龄,也依旧靠他的能力在商场上屹立不倒。
副业规划:积蓄资源和人脉
最近有个新词叫#副业刚需#,大意是说发展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。
在不影响主业的情况下,拥有一份副业可以大大加强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,不用再怕因被裁员而失去收入,也可以在职场中年危机到来时更加理性、从容。
具体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做准备。对内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特长是否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变现,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金矿,就看自己能不能找到它。对外可以试着走出自己固有的圈子,多尝试新鲜事物,它会给你带来额外的惊喜。
也许有人会说,做一份工作都已经很累了,哪里会有时间发展副业?
关于这个问题,歌德给出了答案: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,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。
想办法在非工作时间挤出时间,比如说早起。畅销书《追风筝的人》的作者卡勒德·胡赛尼是医生,他说自己曾经早上4:45起床写小说,然后再去医院上班。
如果你的目标是到达太阳,付出了努力,最差也能落到月亮之上。
发展副业,寻找工作之外的赚钱渠道,同时积蓄资源和人脉,是规避职场中年危机的安全垫。
人到中年不可怕,有职场中年危机也不可怕,关键在于如何面对。直面危机,做好职业、能力以及副业的规划,以全新的自己进击职业生涯的下半场。